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不要大陸電池菜 給我新界菜!


不要大陸電池菜 給我新界菜!
 記者:胡應麟@土地正義聯盟


上月有傳媒揭發,廣州有菜農以「垃圾肥」種菜,內有廢棄電池塑膠廢物舊藥樽等垃圾,全都有毒又難分解,吸收了毒肥的毒菜很可能已流入本港。熟悉中港蔬菜市場的菜販透露,政府的驗菜系統漏洞處處,很多供港蔬菜來歴不明,安全成疑。相較下,新界菜在安全及品質上都較有保證,愈來愈多識貨的捧場客親往本地農場買菜。需求明明龐大,政府偏偏不斷糟蹋新界農田。



粉嶺坪輋街坊鴨仔從事蔬菜批發近廿年,閱菜無數。他說:「新界菜比較內地菜青綠,靚好多。客人見到新界菜特別開心,會黎搶。」

批發商:七成菜販輸入沒保證的大陸菜

鴨仔說,大陸供港蔬菜,如果經本地批發市場進口的蔬菜,都會有清晰的標籤系統,可以追查產地來源及安全質素。但很多菜販為減成本,都會繞過批發市場,節省手續費,直接從內地的個體戶輸入蔬菜。這些個體菜戶的蔬菜來歴不明,安全沒有保證。電芯毒菜就有可能以這種途徑輸入香港。

問題有多普遍?「單計街市菜販,有七成菜檔的菜不是來自批發市場,市民買到大陸個體戶蔬菜的機會相當高。」

Irene Maggie是上水街坊,以往一直在區內街市買菜,但自粉嶺馬屎埔村馬寶寶社區農墟開張後,便成了農墟的熟客。她倆每星期一次,從上水步行三十分鐘來買菜。Irene說:「以往每日也要去街市買菜,因為很快腐爛,每次不能買太多。但於這裡買菜,就可買夠一個星期所需份量。本地生產比較新鮮,沒這麼快爛。Maggie和應道:「知道不是大陸菜,而且不用化肥農藥,吃得比較安心。」其實,街市菜比較易爛,也跟蔬菜的生產方法有關。鴨仔說,大陸菜通常以谷肥的方法生產,以菜心為例,一般要四十九日才有收成,但谷肥菜心三十日就收。

人民幣升值 香港本地菜需求再現

自八○年代起,大陸菜以低成本壟斷香港市場,但近年隨著大陸經濟起飛,兩地匯率差異,加上天氣不穩等因素,大陸菜生產成本上漲,和本地菜差距日漸收窄。鴨仔相信,新界種菜業正走出谷底,開始復甦。SindyHealth Family 的負責人,近年就是看見本地有機蔬菜的市場潛力,故投資自家種植,網上包銷有機蔬菜。她在坪輋覓得合適的沒污染農地,可惜當經營漸上軌道,政府又說要收地。「土地非常重要,我也投入了資源做了很多基建,不能說走便走。」

Sindy認為,本地蔬菜已經供不應求。本地農業,絕對大有可為!

社區實驗農場每月收兩噸廚餘


社區實驗農場每月收兩噸廚餘


堆填區快爆滿,固體廢物中廚餘佔四成,每日超過三千五百公噸。政府雖於社區及學校推行廚餘回收,卻因長期漠視本地農業發展,農地被徵收或被迫荒廢,導致肥料難有出路。粉嶺馬屎埔村的馬寶寶社區農場,為了證實本土農業對處理城市廚餘的巨大潛力,近年於粉嶺聯和墟積極回收廚餘,製肥種菜,每個月能消化兩噸廚餘。

農夫智豪每日也會到聯和墟收集廚餘,有時也會把農場生產的蔬菜回贈幫忙的店鋪。採訪當日,我們從三、四間茶餐廳及椰汁店收到四、五十公斤咖啡渣、茶渣、切剩的紅蘿蔔和雞蛋殼等等。這些店已為農場穩定供應廚餘約兩年,店主普遍支持和欣賞農場回收廚餘,原因非常簡單,就是認同「社區農業」把無用的東西變得有用,有價值。

馬寶寶農場面積僅二萬平方呎(零點二公頃),是個小型農場。全港目前有約三百公頃種菜農地,以及四千公頃荒廢農地,不少是被地產商囤積。若參考馬寶寶的處理量,四千三百公頃農地每個月可以吸收四萬二千五百公頃廚餘,相當於目前全港廚餘總量的四成!再有廚餘廠加入處理的話,解決本港廚餘問題就再不是幻想。

智豪說:「種菜用的花生麩粉要二百元一包,很貴,所以善用社區廚餘堆肥,其實也是替農夫慳了成本呢!」

買菜貼士:菜心包心菜最易藏農藥


買菜貼士:菜心包心菜最易藏農藥


常規蔬菜種植最出問題的地方有三方面,一是水源泥土受污染,二是化學肥料有問題,三是殘留殺蟲劑。殺蟲劑方面,由於菜心四季都有需求,非時令的菜心特別惹蟲,農夫也要噴更多殺蟲劑。另外,食包心菜時也要特別留意,因為農藥會困在一層層的菜葉裏,容易積累。最好當然是到就近的本地有機農場或有機農墟買菜,並親身了解蔬菜種植的過程,還要記得「不時不食」的道理,盡量選擇當季時令蔬菜。

東北動態


東北動態

三百東北村民元旦遊行「守護香港」
區國權@土地正義聯盟


超過三百名東北三區村民(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在元旦日組成大隊,參與由民間人權陣線發起的元旦遊行。村民希望向政府及香港市民表明,不應選擇大規模開發新界東北,破壞珍貴的農田及逼遷數千村民。

當日村民兵分兩路,一隊舉着「守護香港、保衛東北,保家護農,撤回計劃」的大橫額,從維多利亞公園出發參與遊行,一隊村民則在天樂里擺設街站,派發《新界東北區報》創刊號。三區村民當日派發超過五千份區報。

當天,三區村民,有年老村民,有小朋友,有一家人一齊遊行,老人家更千辛萬苦也要行畢全程,顯示決心,勢要撤回新界東北發展規劃。三區村民組織希望,透過參與元旦遊行,讓市民及遊行人士明白梁振英並沒有以香港人利益為先,更沒有為香港推行可持續的發展。三區村民更踢爆政府的新界東北計劃,有八成土地是用來建豪宅,是不折不扣的「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計劃。

「土地霸權」是民陣元旦遊行要批評的民生議題之一。東北三區村民也安排在灣仔開始負責帶領遊行,藉以向公眾說明梁振英政府發展新界東北,其實是繼續維護財團利益,而刻意製造「住房慌」,寧願違反程序(諮詢)公義,目的都是為財團增加土地供應。除了元旦遊行外,三區村民在一月份亦繼續行動向政府施壓,包括於一月十二日晚到政府總部舉行「東北之夜」集會,以及在一月十六日施政報告宣讀當日到政總示威。


古洞村公所被寫「諷刺大字」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在古洞、粉嶺北和坪輋區內引起不同群體的激烈爭議,原居民地主傾向支持計劃,但非原居民則反對地主及相關人士出賣居民利益。上水古洞村村公所的外牆在十二月廿三日,被人寫上諷刺字句。古洞煙寮區北村村長返回村公所時,發現村公所二樓的「古洞村公所」牌匾,遭人用紅油在中央加上「私人」二字,村公所地下外牆側邊及對開一條行人天橋牆身,亦被人用紅油及黑油噴上「私人俱樂部 黑箱作業」的字句,警方列作刑事毀壞案處理。古洞北發展關注組表示,事件顯示有村民不滿村公所運作。


東北三區20131月活動


112晚上 東北三區村民到政府總部舉行「東北之夜」,向公眾講解反對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立場
113下午 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舉行村民大會
113下午 粉嶺北馬屎埔村馬寶寶社區農場舉行生活墟
116上午 東北三區村民到立法會向宣讀施政報告的行政長官請願
121下午 古洞北發展關注組舉辦古洞導賞團
127下午 長春社 x 馬寶寶社區農場 x 有機農友會 x 綠田園基金等主辦「香港農業論壇」於理工大學舉行
127下午 粉嶺北馬屎埔村馬寶寶社區農場舉行生活墟
128日    東北三區村民到立法會申訴部與議員開會

東北農工商:上水華山村「鄉土學社」


上水華山村「鄉土學社」
蔡原昇@坪輋

走進梧桐河畔,一片菜花田,探訪年輕農夫與鄉土學社。

鄉土學社,位於上水華山村,背山面河,田裡種植蔬菜,環境非常簡樸清幽。不需什麼包裝佈置,亦如同城鎮邊陲的世外桃源。

學社是由四位分別執教歷史、藝術、體育及心靈教育的粉嶺心誠中學老師,於二一二年夏季共同創立。老師們開辦農莊的目的,是致力推動鄉土教育,從農耕、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等範疇向土地學習,和同學一起重新認識生活。其中一項學社致力推動的,是地區口述歷史工作。現在核心成員共有七位。

鄉土學社和粉嶺馬寶寶農場一樣,行社區農場的路線,即是取諸社區,用諸社區。鄉土學社農夫從上水石湖墟食店回收的廚餘,每天少則四十至五十公斤,多則九十公斤。目前的收成主要送往馬寶寶農場逢星期三及星期日的農墟出售,最近的作物有各式蕃茄、西蘭花、生菜和茼蒿菜等。學社全職農夫Herman希望當產量提高後,能夠在上水石湖墟設銷售點。


Herman是心誠中學的舊生,在機緣巧合下重遇老師,最後得到四位老師的信任,肩負起管理農場的工作。Herman對種植的有濃厚興趣,雖然經驗不足,但他抱着「可以做點解唔做」的心態嘗試,如今種植技術終於開始上手。Herman興奮地說:「唔使再用個盆嚟種,可以種嘢到地下啦!」他也在種植中重新了解土地的意義。

Herman說,有機農耕重視環境的可持續性,希望盡量減少使用機械,這並不是一件易事,要不斷學習和改良方法。他們希望更多人了解到學社的農產品,是用廚餘和土地,加上農夫的汗水換取得來的成果,改變市民對垃圾和廚餘的誤解,並養成健康生活模式,減少浪費。

每當收成後,農夫把產品推往銷售點,路人都不期然地向蔬菜行注目禮,也問及到生產情況。令社區更多人關心有機耕種,正是鄉土學社的目標。

有朋友詫異地問他,上水還有牛?還有農田?他答道:「新界東北不是香港及九龍等的市區。」農業是新界鄉郊的重要產業,雖然他住在附近,但亦只是在去年八月中旬才得知政府打算進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Herman看到政府的宣傳廣告,只覺得這是一個地產項目,另一個倒模式的城市化發展。他希望香港可以維持多樣化的環境,也希望農業的地位得到肯定,並且能夠繼續發展。

天氣異常、人手不足、技術缺乏,銷路不廣,學社面對種種困難,但這些都不比政策的短視可怕。希望學社能與上水社區共同成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預約參觀。

小資料


名稱:鄉土學社
項目:社區農業、地區口述歷史、社區導賞團
前往方法:沿龍琛路一直步行過梧桐河,過橋後轉左行五分鐘可達
聯絡參觀:阿沈 98078327 / Herman 92130671

東北人在香港:坪輋,住一輩子的家


坪輋,住一輩子的家
連佩怡@土地正義聯盟



張貴財,人稱財哥,在坪輋居民大大小小的活動中,總能看見他的身影。別人可能覺得財哥很神秘,又或者猜想他是不是老闆,不用愁工作。實情是,財哥不是老闆,但他的工作又的確很神秘。

「我做的是幫化糞池、流動厠所吸糞。」

原來財哥是一間流動厠所公司的員工,負責吸糞。「我的工作其實很簡單,一條喉加一個泵,就可以開工,一點也不神秘。每到一個服務點,接駁喉管,開動摩打,打開厠所門,先吸掉厠面的骯物,再把喉管放進坑內。吸乾淨後,就往坑裡倒消毒藥水,最後更換香精。」財哥淡淡地說。

由於沒有硬性規定上班時間,財哥選擇凌晨三時起床工作。他負責的地區包括九龍及大埔,以地盤裡的流動厠所及近郊民居的化糞池為主。選擇凌晨時段工作,主要是為避開日間比較繁忙的交通,也減少對旁人的滋擾。

第一天返工吸糞:我想跳車

吸糞是厭惡性工作。在這行工作了六年,遇過閒言閒語,甚至惡意相待,財哥表示自己經已能夠應付自如。然而,豁達的背後,原來都經歷過一些心理關口。

回想第一天工作的情況,財哥直言:「我想跳車!」以前財哥在地盤駕駛泥頭車,常有機會接觸吸糞工人,「我和那些人打招呼後,心裡會想:『真折墮!我一定不會幹這行的!』最後竟然天意弄人,輪到自己。」生意失敗後又失業,最後竟然淪落到要去做自己曾經最看不起的工作,鬱結在心,令財哥得了抑鬱症,要吃藥看醫生。

直至遇上一名日本籍同行,是其他公司的高層。當時貨櫃碼頭的大型化糞池淤塞了,那日本人竟然二話不說,穿起一件半身式的保護衣,就跳下池,涉糞而行,徒手啟動閥門。「明明他可以吩咐其他人做,但他偏偏自己去做,完成後還面不改容。外國人都可以,為什麼自己看不開呢?」財哥說他真的看傻了眼,而看傻了眼之後,就是徹底開懷了。

財哥自言這一生經歷很多。在坪輋出生,曾經為工作而離開香港,又因為太想家而回來;經營過運輸公司,擁有過財富,但壓力大,以致情緒暴躁;後來還要做自己曾經最看不起的工作,結果得了情緒病,但最終也看開了。自從財哥接受這份工作後,人生觀也改變過來,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學會放開無關痛癢的東西。

搞好導賞中心 帶動居民參與

人生兜兜轉轉,最終回到坪輋。財哥覺悟到,這裡是心中最重要的樂土,因為老婆在身邊,爸爸媽媽用血汗搭建的家仍在,還有以兄弟姊妹相稱的鄰居。

毀家滅園的擔憂雖然纏繞著財哥,但他每天醒來,仍有很多想做的事,他說:「我想把環境打理好,收拾一下堆積的垃圾,也嘗試在導賞中心前的空地種菜。導賞中心搞得好,還可以帶動區內其他居民主動參與。」

「這一刻,我見到成村人團結齊心,那種快樂蓋過了被拆屋的擔憂。所以我仍然覺得我會在這裡住上一生一世。」財哥表情輕鬆,語調卻是堅定的。

東北史地生態:上水古洞的「洞」


上水古洞的「洞」
鄭家驊@坪輋

 上水古洞本是一條小村,位處雙魚河以西,東北為河上鄉,東連燕崗,東南接金錢村。古洞村被粉嶺公路從中穿過,現分為南北兩村。

香港有不少以「洞」為名的地方,例如沙螺洞、萊洞和上水古洞。不少人根據古籍《集韻》:蠻人所居曰峒的記載,認為香港叫「洞」或「峒」的地方,有可能是古代「越蠻族」聚居的地方,相當於一條村落。「上水古洞」可能就有古「越蠻族」人在此居住過。

今天的古洞村不是原居民村。大部份村民在一九四九年前後,從內地逃難而來,因親戚朋友的關係,定居古洞村。起初,大部份村民為原居民耕田,以務農生,住的是簡陋的木屋,所以古洞一帶建有不少寮屋。

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古洞村步入興盛的發展階段。村民的經濟條件改善,不少人向原居民購入土地,除了興建棲身的居所,也開始建立中、小型工業,例如醬油廠、手袋廠、手襪廠等。

為了供應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古洞也發展了當區的市集,形形色色的攤檔,經營糧油雜貨,以至車房、超市……。直至一九八四年,港府因興建環迴公路,收回市集所在的土地,市集只好被迫結束。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古洞村開始步入穩定期。由於港府大力推行興建公屋計劃,很多古洞村村民遷入公屋居住,古洞人口日減。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因為村內人口數目下降,大量田地荒蕪,原居民便開始把土地出售,或改作貨場之用。

區內有前身為客家大宅的私人古蹟──「仁華廬」,此宅是印尼華僑楊雁友所建。客家人楊氏曾在印尼經商,後來返港居住。此大宅約於一九四五年成為私塾「愛華學校」的校舍,至今有七十多年歷史。當年,私塾有兩位教師,負責教授三、四十個學生,據曾經在「仁華廬」學習的長者憶述,五年級時所學的都是古文。



後來,古洞村人口增加,為了應付村內孩童的學習需要,加上港府容許每條村可以申辦一間學校。第二代愛華學校便於一九六年正式成立。高峰時期,全校共有十八班,每班四十五人,人數高達八百人。一九八五年,愛華學校遷往第三代校舍,至二○○八年遭殺校。現址在每年觀音誕,村民都會借用來設敬老宴。

過去,古洞村共有四間茶樓,現在只剩下一九六一年開業的「錦益茶樓」依然屹立,營業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由於茶樓位於村口位置,很自然就成為村民聚集的地方。茶樓每天坐滿上了年紀的村民,他們除了飲茶,也會在茶樓內打麻將,共話往昔逸事,評論當今時政。畢竟,村內可供他們撫今追昔的地方,已逐漸消失了。




到了今天,村內居住的,大多是年老村民,他們的暮年心願,都是希望繼續在村內安居,直至終老。

政府計劃把古洞北發展為新市鎮,所以當年興建落馬洲支線時,在列車駛過塱原濕地後,早已預留一個地底車站──古洞站據說暫時以鋼板分隔行車通道和月台預留結構這裏該是你在上水古洞,可以找到最大的「洞」了。

東北評論:放下情緒 耐心面對土地問題


放下情緒 耐心面對土地問題



最近揭開報紙,有關土地與房屋的消息鋪天蓋地,港大民意調查計劃的最新結果也顯示,市民認為政府在新一年最需要處理「房屋問題」。特首梁振英更帶頭將問題簡單化和情緒化:尋找土地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而誰阻礙政府尋找土地,市民應該向他們出聲喝罵(Shout At Them)!市建局主席兼行政會議成員張震遠呼應特首,將大角嘴重建項目裏面一位不肯賣舖的業主揪出來公審,讓他被街坊指罵「阻住地球轉」。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一個完全未進入法定程序,未獲通過,而且起碼十年後才落實的項目,最近也經常被政府拿來當作解決眼前房屋問題的關鍵。因尋找土地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被逼遷的數以千計鄉村非原居民,又成了市民埋怨「阻住地球轉」的對象。

簡單化和情緒化,是政策討論的大忌,房屋問題尤其如此。當我們聲稱全民目標一致要住屋時,其實城市裏不同的人,所要求的東西很不一樣。二十萬個正在輪候公共租住房屋的家庭,他們不求從樓市賺錢,只希望政府增加公屋建屋量;希望「上車」買樓的市民,會想政府增加供應令樓價下跌,以及政府資助他們買樓;持有自住物業,或者如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那類擁有數以十計物業的有錢人,房屋是投資保值的工具,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想樓價大跌。

政府要市民相信尋找土地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但正如專欄〈東北答客問〉所述,刺激香港樓價持續攀升的最重要因素是聯繫匯率,而不是供應量。而且,政府在平衡政治風險後,根本不會以人為政策拉低樓價。希望政府令樓價下跌讓自己容易點「上車」的市民,需要考慮這點。

還有一些人打算趁市民情緒高漲時混水摸魚,恆基地產的四叔是最高調的一位。四叔最近宣布,自己囤積了很多新界農地,如果政府免補地價的話,可以建些「平價房屋」賣給市民。大家都知道,四叔之所以這樣說,不是因為他特別關心香港人,而純粹是因為公司多年來囤積了很多農地,也逼遷了很多農民。

但是,四叔囤積了農地不等於農地就應該拿來建屋,只要我們加入環境的因素去考慮,政府實在應該先收回在過去幾十年被破壞的新界露天貨倉用地來建屋。上千公頃已被破壞的貨倉用地,一來提供住宅單位,二來也改善新界的環境。在那些土地上,政府也可以按市民的需要,多建公屋和免去部分地價的居屋。以政府現時的財力,絕對能做得到。

至於四叔和諸多地產商囤積的農地,正報今期的專題報道,應該重新開發為一個又一個有機蔬菜農場(足以發展五百個每個五萬平方呎的農場),一方面為香港人生產又平又靚又健康的有機蔬菜,一方面成為處理城市廚餘的大基地。城鄉重新達平衡,生生不息,豈不妙哉?

香港住屋問題,從殖民地早年起已經存在,利益群體眾多,問題糾纏不清。市民不用指望梁振英振臂一呼就可解決,現在第一步要做的,反而是放下情緒,停止責罵,以發展出真正深入的討論。

東北答客問:增加土地供應樓價就會跌?


增加土地供應樓價就會跌?
蔡樺@粉嶺北農村及居民聯席




































問:市民經常被告知,只要政府增加土地供應,樓價就會跌,到底是不是真的?

答:在梁振英剛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增加土地供應是一大重點。政府一貫的口徑是:因為樓價貴、市民置業難,所以要增加土地供應來起樓。但其實,增加土地供應未必等於樓價會下跌。

首先,現行法例並無規定私人住宅落成後,必須在多少時間內發售。地產商為免拖低樓價,會控制供應,把單位逐少推出市場。去年十月,環保觸覺的調查便發現恒隆、新世界、恒基等地產商旗下多個樓盤有兩成至一半單位落成多年仍未出售。可見即使土地供應增加,發展商仍可收緊單位供應,令樓價高企,市民自然難以置業。

不過除了供應量,房地產學者姚松炎自去年多次受訪及撰文指出,影響香港樓價的最重要因素,其實是聯繫匯率。近年美國大印銀紙,在聯繫匯率機制下,港元隨之貶值,令市場對資產需求增加,推高樓價。而美國以至全球息口持續偏低,遊離資金流入樓市,也導致樓價上升,與香港人的購買力越拉越遠,香港繼續建屋,投資者只會繼續入貨。樓市這種周期性的起跌,是聯匯制度的副作用。

事實上,香港的住宅數目一直多於家庭數目(二○○一年分別為260萬及237萬),可見香港的房屋問題不是供應不足,而是供求錯配,以致有人無屋住,有屋無人住。但特區政府多年來的政策是鼓勵自置物業,它根本不會推出任何會導致樓價大跌的措施,否則會影響現時大量業主的利益。即使土地供應增加,希望上車的小市民也未必受惠。

東北活動歡迎你!


活動一:
香港農業論壇: 農業是都市的重要構成



如果,您同意「農業不應該是城市發展的犧牲品,農地並不是地產商的肥豬肉」,請容許我們以更務實、更多元的角度告訴您,農業在一個城市中的功能與價值。

127日,多位關注本土農業、蔬菜供應及發展議題的講者雲集理工大學,誠邀關心香港永續發展的你參與論壇,重新發現本土農業的價值與新路向。

日期: 27 ()
時間:14:00-18:00
地點:理工大學 TU201
主辦:長春社、馬寶寶社區農場、有機農友會、綠田園基金、香港社會經濟聯盟
協辦: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綠色和平、綠領行動、環保觸覺
報名:請填妥網上報名表格留座  http://goo.gl/eR8tU  ( 費用全免,先到先得 )
查詢:(馬寶寶mapopo.community@gmail.com

活動二:
粉嶺北馬寶寶生活墟




地點: 馬寶寶社區農場(粉嶺馬屎埔村)
日期:1月27日(日)及2月24日(日),以後每月第二及第四個星期日
時間:11:00-17:00
活動內容:農墟市集、手作攤位、文化交流講座、電影放映、音樂會
免費入場,歡迎擺檔﹝每個攤位基本收費$50
查詢:Zoey Wong 9724 3519 / mapopo.home@gmail.com
如何前往:在粉嶺火車站A2出口乘小巴52A/54A/56A到總站,步行五分鐘至馬適路,沿交通燈過馬路後有指示牌引領前往

活動三:
打鼓嶺坪輋邊境導賞團




村民導賞這個邊境區域的農業、村落,探索鄉郊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主辦: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
日期:120() 127(成團
時間:14:00-17:00
費用:每位 $60 (包家鄉茶點及飲品)
集合:打鼓嶺鄉事委員會大樓 (遊樂場)
交通:粉嶺火車C出口乘小巴52K
歡迎團體預約及報名:祝小姐67996799 / chukyinyu@yahoo.com.hk


全文下載 及 出版資料



全文下載,請按此處

出版資料
出版:粉嶺北農村及居民聯席、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古洞北發展關注組、土地正義聯盟
支持團體: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編輯委員會:區國權、鄭家驊、蔡樺、蔡原昇、朱凱迪、連佩怡、李肇華、胡應麟
排版:丁曉嵐
印量:10000份
出版及派發:每月逢十五日於粉嶺及上水火車站及區內各商店及公共設施派發
聯絡地址:元朗安寧路2-8號冠煌樓B1閣樓土地正義聯盟
聯絡電話:92242763區先生
聯絡電郵:contact@landjusticehk.org
網頁:landjusticeh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