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東北評論:發展要有數字 更要有質素



發展要有數字 更要有質素



梁振英是個專業測量師,數口精,由他撰寫的第一份施政報告,香港的整體城鄉發展被約化為土地開發及房屋發展,而土地開發和房屋發展也被約化為土地面積、單位數目和落成年份。面對數口同樣精叻的香港市民,對這份施政報告的讚賞和批評都圍繞着當中提出的數字。讚賞他的說特區政府為未來幾十年的土地發展方向打了個底,填海和開發新界鄉郊加起來的土地面積超過四千公頃,批評者則說他沒有增加短期公屋供應,超過二十萬輪候家庭大嘆上樓無期。

但城鄉發展除了數字外,還有更多我們需要灌注精力的部分。開發多少土地和提供多少新單位固然值得大家關心,但「如何開發」其實同樣重要。今期東北區報專題探討北區各項新開發計劃對一般居民生活可能帶來的累積影響,並以元朗區的發展作為例子。前車可鑑,如果我們真的接受北區要在目前的三十萬人口上再增加五十萬,則我們必須盡快檢討天水圍等新市鎮模式的缺點,並且敢於修正目前如箭在弦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

新市鎮作為戰後香港城鄉發展的重要部分,其原型是與香港的工業化同步前進的。荃灣、觀塘、沙田、屯門、大埔、元朗、粉嶺/上水等第一和第二代新市鎮,都是與毗鄰的工業邨共生,工業為新市鎮的基層人口提供就業機會。另一方面,成功的新市鎮核心總有其特色,包括圍繞着原有墟市發展(如元朗或粉嶺/上水),或者是較易發展起「公共生活」的街區布局(如荃灣和觀塘)。到了將軍澳、馬鞍山、東涌和天水圍那些於八十年代規劃的第三代新市鎮,沒有了蓬勃的工業支撐本區就業,再加上大財團壟斷生活和消費空間的「地產霸權」式設計,結果變成一個又一個沉悶的「睡房社區」。付得起車費的居民都湧到市區或附近的老市鎮活動消費,元朗墟因此就被「逼爆」了。

香港政府三十年後再次在新界北和新界西推動大型市鎮發展,可惜的是,正如杜立基規劃師所言,政府沒有發展出一套比以往進步的規劃觀,令人相信新發展出來的市鎮會逃出天水圍「睡房社區」的命運。沒有好的城鄉規劃下進行的土地開發,不單浪費土地資源,也不能帶給香港人更優質的生活。更糟糕的是,特區政府沒有想法之餘,卻沿用殖民時代的高壓做法,把原有活力充沛的鄉村社區和經濟活動徹底消滅,還指責站出來維權的基層村民和農民阻礙香港市民安居的機會。

未來一年將是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的關鍵時候,我們期望香港市民不單止着眼於數字,更要跟新界東北三區的村民一起,探索一條令城鄉得以共生,同時令市民得到更優質生活的規劃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