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北區人口暴增五十萬 東北計劃外再闢新市鎮 居民憂逼爆粉嶺上水

北區人口勢暴增五十萬
東北計劃外再闢新市鎮  居民憂逼爆粉嶺上水
胡應麟@土地正義聯盟

上水、粉嶺新市鎮近年面對大量自由行旅客及水貨客在區內活動,生活空間愈見擠逼,居民生活大受影響。除了外來人口壓力,內部人口也將隨城市開發急劇增加。梁振英一月在施政報告提出,在上水、粉嶺周邊興建多個新市鎮,一旦全部落成,北區人口將由目前的三十萬增至八十萬。有居民擔心,新區落成後居民仍會集中於上水、粉嶺活動,令兩區逼上加逼,就像天水圍居民選擇在元朗活動一樣。

上水市中心在農曆新年前的墟冚情況。施政報告計劃除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外,再計劃於北區發展多個新市鎮,總共帶來五十萬新增人口,一旦成事,上水墟日後將會更擠逼。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提出在新界北和新界西進行大規模土地開發。新界北方面,首先有已經引起居民極大爭議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由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三區組成),一旦落實,將會引入至少十五萬人口。政府上月再額外提出兩項北區城市開發計劃,一項是古洞南、粉嶺/上水30區和缸瓦甫三處大約六十公頃土地,另一項是在「新界北部地區……建設一個規模與粉嶺或上水新市鎮相若的現代化新市鎮」。有規劃師估計,後兩項發展的新增人口可能達到三十五萬。

政府沒有披露最新提出的新市鎮選址,註冊規劃師杜立基估計,現時粉嶺/上水新市鎮面積約七百公頃,如果政府要在新界北部地區建一個規模相若的新市鎮,選址應在蓮塘新口岸附近的邊境地區。至於古洞南、粉嶺/上水30區和缸瓦甫三處,古洞南東園區村民羅先生根據發展局提供的地圖,相信自己的老家和另外幾十戶已經被劃入發展範圍。羅生對計劃完全不知情,一直以為只有一街之隔的古洞北才會發展。「我們一家由阿爺那一代落戶至今,我也住了三十年,若要安置我上樓,我一定不願意。」




除了可能被逼遷的村民反對新市鎮外,住在粉嶺和上水新市鎮內的居民,對於北區未來人口激增五十萬,都十分憂慮。四年前由沙田搬到粉嶺的笑蘭,喜歡這邊較闊落的空間。她不希望北區再建新市鎮,因為新發展區的商戶很多時會被領匯等大機構壟斷,物價較高,居民因此都會擠到上水和粉嶺中心活動。在上水新市鎮居住三十年的俊彥亦有同感。「自由行遊客和水貨客已經佔了上水廣場,石湖墟很多老店都被逼遷,上水居民本身的生活空間已愈來愈小。如果北區再多五十萬人,上水居民的生活環境將會逼上加逼。」

另一位於粉嶺居住的梁先生覺得無奈:「以往早上坐火車全是空的,但現在坐頭班車都無位,但無辦法,未來實愈來愈多人,唔通人多就搬走咩?」

新市鎮規劃失誤令元朗逼爆


新市鎮規劃失誤令元朗逼爆

元朗市中心近年越來越擠逼,相信與天水圍規劃失敗有關。

元朗區人口接近六十萬,差不多是北區的一倍,其中近廿九萬人居住在天水圍新市鎮。但由於天水圍新市鎮規劃欠佳,留不住人,很多居民都選擇跨區到元朗活動和消費,導致元朗市中心出現人滿之患,元朗大馬路和大棠路一帶,經常人潮堵塞,舉步維艱。

家住天水圍的黎太,一直都選擇到元朗買餸,她說因為元朗的街市比天水圍的選擇多,而且價錢較平,很多天水圍居民都會跨區到元朗消費。已退休的葉太葉生家住十八鄉大棠村,他們同樣選擇到元朗購物,但就感到環境愈來愈擠逼。他們表示:「約十年前這裏環境挺好,人流較少,現在人很多, 我們也少了坐車出來,而且購物真的很麻煩。辦年貨時,不少東西更要搶購才能到手。」

規劃師杜立基表示,元朗一直是新界西最大的墟市,東到八鄉,西到廈村都是其腹地。他表示,當年政府規劃天水圍新市鎮時,已有研究估計天水圍居民會湧到元朗消費,先天原因是元朗墟本身有強大的吸力,後天原因則是天水圍本身的消費空間被長實和領匯等財團壟斷,導致欠缺選擇和物價較高。

杜立基認為,至今政府都沒有清楚的想法,如何令新市鎮有足夠的吸引力留住居民,沒有想法的話就一定失敗。不要說一個新市鎮,現在政府連一個天水圍天秀墟可以如何做得更吸引都沒有想法。新界北的新市鎮這樣搞下去,結果很可能是天水圍和元朗翻版,逼爆上水粉嶺。

他認為政府發展新界北時,應該有新的想像,譬如永久保留鄉郊農業,承認原有社區,與新發展區有機結合,以增加新市鎮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東北動態:東北愛 ‧ 回家


東北愛 ‧ 回家

鄉村的新年特別熱鬧,古洞、粉嶺北和坪輋也不例外。村民濟濟一堂過新年時,一班攝影師來到他們的家裏,拍下熱鬧的時刻。坪輋財哥在紅紙上寫上心聲:「問問思歪可不可家家戶戶笑呵呵年年春節坪輋過」愛回家的東北村民,向粉嶺上水街坊及全香港市民拜年!

粉嶺北區家
攝影:Ho Ka Ho

五十年代,Becky(左下)的爺爺嫲嫲從南海佛山來到粉嶺馬屎埔村,跟新界原居民地主租了田,從此就在這裏落地生根,種田養家,三代人在村裡過着耕住合一的生活,一直努力地經營這片賴以為生的土地。

兩年多前,Becky一家和其他村民,跟一些熱心朋友,成立了馬寶寶社區農場,實踐永續農業。他們堅持尊重自然、順應天時的耕種理念,每天到社區回收廚餘做堆肥,滋養土壤,種出新鮮蔬菜供給社區。


古洞鄒家
攝影 : Alex Lee & Pak Chai

年過七旬的存叔(中間穿黑色風褸)五○年代來到古洞村定居。當時工業起飛,存叔曾在玻璃廠和電鍍廠打工,後來回到古洞打理父親的雞場,直至八○年代尾政府收回牌照為止。六十年來,見證了古洞發展的盛衰。

存叔現在和太太、弟妹和子孫同住,三代同堂。存叔住的房子,是他與父親一磚一瓦興建的。他不希望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把他一生的心血毀掉。


坪輋張家
攝影 : Alex Lee & Pak Chai

張家是客家人,財哥(下左二)的祖父母早年由梅縣搬到深圳。他們懂醫術,穿梭於深圳和香港新界的村落行醫,財哥父親亦跟從他們習醫。

在三、四十年代,財哥祖父和父親一次來到坪輋的山雞乙村看症,覺得這個地方相當好,遂在村裏住了些日子。財哥父親曾回深圳,之後因政治原因,決定舉家遷到山雞乙村。在坪輋,父親行醫,母親務農,後來在同區的坪洋新村買地建屋,居住至今。當財哥十歲時,父親將木屋改建為石屋,財哥至今仍然記得父母建屋時的笑容。今天,張家四代同堂,財哥希望這個載滿淚水和奮鬥的家園能保留下來。

東北農工商:坪輋珍記有機農場


坪輋珍記有機農場
採訪:蔡源昇@坪輋 

珍姐自從得悉政府收地計劃後,已多次接受訪問,希望令更多人聽見本地農民的聲音。

長春社及多個關注本地農業的民間團體,去年底曾就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農業現況進行調查,發現坪輋打鼓嶺一區的農地損失面積最大,達五十五公頃,差不多是三個維多利亞公園的面積。團體認為,三區之中,古洞塱原適合發展「生態農業」、粉嶺北適合發展「社區農業」,坪輋就適合發展「生產型農業」。

顧名思義,「生產型農業」是指以生產為主要目的的農場,實牙實齒地以耕種謀生,有別於近年流行,主業在招呼遊客的「休閒農場」。坪輋元下村的珍記有機農場,是當區「生產型有機農場」的代表。

珍姐和丈夫在坪輋種菜四十年,靠務農養大一家六口。二○○○年開始,得到政府部門的協助,從使用化肥農藥的「常規農業」轉型為要保育水土作物免受化學物污染的「有機農業」。有機農業透過輪流耕種不同作物,維持土地的肥力和減少蟲害。

珍記有機農場按節令出產的作物種類繁多,隨便一數就有菜心、意大利生菜、羅馬生菜、甘筍、白蘿蔔、絲瓜、合掌瓜、節瓜、冬瓜、茄子、番茄、車厘茄、辣椒、青豆角、粟米、洛神花、龍脷葉、薄荷、九層塔、大樹菠蘿、香蕉、芒果和)番鬼荔枝等等。天氣好的日子,農場每日可出產一至二百斤有機蔬菜。

珍記農場一隅。

農業和當地的水土密不可分。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時代,要搞好一個無毒無公害的有機農場,除了自己不用化肥農藥外,周邊也不能有污染河道和地下水的活動。農場和農場之間也要經過長時間配合,才能摸索出互惠互利的相處之道。珍姐的農場抽地下水灌溉,水注入田間水溝後,會流到鄰居農場的水田,夏天種通菜,冬天種西洋菜。這樣的安排,不是政府從上而下的指令,而是農民彼此從在地生活中累積起來的默契。

香港農民的悲哀正是,雖然自己花了一輩子去經營水土環境,與人為善,建屋紮根,但由於土地不屬於自己,當地主一聲令下,農民就要被迫與土地切割,所有努力化為烏有。珍姐的農場,曾經有二十萬平方呎大,早年地主收地,面積已經突減一半,最近又有地主走來,說土地已賣給發展商,只是暫時容許珍姐繼續耕種。大家心知肚明,發展商不是要接手農場,而是把農地荒廢,等待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落實時與政府討價還價。

「儲左四十年的人情味,不是一日可以儲得到,我有幾多個四十年可以儲?……老實講,去第二度,由頭黎過,唔熟個地方的環境和土質。尤其是種有機菜,泥土和水質都要驗過晒,到第二度都未必符合,就算符合,所有設施都要由頭安置,支出很大。」珍姐聽到政府要開發坪輋後的難過,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小資料
珍記農場
有機認證編號:C05007
地址:粉嶺坪輋元下村
電話:67524600 / 92842338
網頁:www.facebook.com/chunkeefarm

東北人在香港:古洞高大姐:向官員說句「我不想搬」


古洞高大姐:向官員說句「我不想搬」
連佩怡、施達風@土地正義聯盟

高大姐(右)很信任古洞北發展關注組的華哥(左),她說:「華哥對村民很坦白,規劃的事會主動告訴村民;若有事情需要我們幫忙,也會主動開口。所以我一定不會托手踭!」

高大姐,家住古洞村,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家庭主婦。熱情、直腸直肚、愛談天,從不缺席大大小小的居民活動。半年前,她得悉她住的村被劃入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

三十多年前,高大姐婚後一個月便由大陸逃難來香港。最初和丈夫在上水河上鄉棲身,兩人在池塘「摸魚仔」到街邊賣為生。後來靠積蓄和向其他村民借錢,好不容易湊夠十一萬元,買下古洞村的房子。

房子和村是我生活的全部

可是,高大姐一家搬到古洞後,原屋主卻要多拿一萬元。無計可施的高大姐瞞著丈夫回鄉問爸爸借錢。高大姐憶起這段往事,禁不住哽咽:「窮就無人會幫你,唯有自己人幫下自己人……我應該俾錢老豆買嘢食,有咩理由問老豆要錢。」

古洞的家是高大姐和丈夫的心血,丈夫過身後,她更把丈夫的靈位置於他生前住過的房間。所以,對高大姐而言,她的家不只是一間殘舊的「紅字屋」(即所謂有牌寮屋),更包含了父親的恩和丈夫的愛,是滿載回憶的寶庫。

高大姐重視鄰里關係,和古洞村的街坊感情深厚。村民看見高大姐都會主動打招呼,談談家庭近況,聊聊村內發生的事情。高大姐不識字,凡事都要用口講清講楚,也培養出她直腸直肚的性格。面對家園被毀的危機,她不能沒了房子,更不能沒了村子:「第二日你上左樓,成條村散架喇,我都唔知可以點生活。」

政府對待村民為何從不坦白?

高大姐說,去年年中村長開村大會宣佈古洞村被納入發展後不久,他就失蹤了。見不了村長,被高大姐稱為「父母官」的政府官員更加遙不可及,自從得悉家園「被規劃」後,她從來未見過任何官員到古洞村和村民見面。

訪問中,高大姐多次拒絕談及其他村民的反應。她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想法,一定要由自己親自說出來。可能就是這種想法,造就了高大姐主動出席施政報告地區諮詢大會,更站上立法會議事堂,當着官員和議員的面反對計劃。她沒有什麼感人故事,也不懂堆砌理論,但憑著「心想那句說那句」,一心只想親口向官員說:「我不想搬。」

高大姐以誠待人,也希望官員以誠相待,向自己這些受影響村民,坦坦白白有個交代,讓她可以想想未來如何走下去。

「其實我的家,裝修一下是很漂亮的;我最想把天花揭開,整一整。」高大姐的心願,也是每一位村民的心願吧!但在推土機面前,卻又是何等渺小。

東北史地生態:梧桐河的浮橋


梧桐河的浮橋
周豁然@土地正義聯盟


散村村民過去為過河而建的浮橋。


梧桐河是新界東北主要河流,上游一邊源自東面鶴藪及流水響等山谷,一邊源自南面近大埔的九龍坑山,兩水於馬屎埔匯合,經石湖新村、天平山村、虎地坳村,再與雙魚河及石上河相連,流入深圳河出海。梧桐河有一個滿有鄉意情懷的英文名字——River Indus,與印度河同名,據說是殖民時代的印度裔地界測量師,於此地勘察時憶及故鄉,因而得名。
原來的梧桐河蜿蜒多彎,河曲呈折叠狀,各處深淺不一,常見牛軛湖等天然河流地貌。和新界西的錦田河一樣,原來的梧桐河經常氾濫,在盛行稻米種植的年代,季節性的氾濫為河岸兩旁的沖積平原帶來豐腴養分。清代以前的先民,都會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建屋,避開洪水。但是,一九四九年大陸易幟後才來港避難的佃農,沒有別的選擇,被迫在梧桐河氾濫的範圍內建屋。梧桐河氾濫對這些後來的村民來說,是年復年的噩夢。這些被稱為散村的非原居民農村,平時不為人所識,通常是在電視新聞報道北區水浸時,一般市民才會聽到這些散村的名字。

村民散居梧桐河兩岸,渡河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在官府自顧不暇的年代,所有渡河橋都是村民自資搭建的,最簡單的是浮在河面上的「舢板浮橋」。先用厚實木板做出一個個雙層木架子,以粗繩繫穩,木架底再加上電油桶以增加浮力,間中落幾條木樁,穩定橋面。村裡的木匠擔任修橋「總指揮」,帶着十幾個壯丁,好幾天才能完成一道橋。

浮橋是村民渡河上班上學最簡便的路線,但遇上河面暴漲,只能繞山路出城,別無他法。當預料會有大暴雨時,村民為保住浮橋免被沖毀,會將橋的一端解下以卸力,俗稱「放橋」。在六、七十年代,新界禽畜業蓬勃,梧桐河兩岸增設不少養殖場,動物排泄物和着其他工業和家居廢水沿河而下,垃圾和沉積物往往積在浮橋邊,村民也要「放橋」以清走污物。對浮橋的維護,也就成了團結村民的重要媒介。

梧桐河兩岸是粉嶺及上水區的重要農業地帶,但因政府縱容地產商囤積農地,又缺乏支持本地農業的政策,一條一條非原居民農村日漸衰落。


梧桐河的河道治理工程在一九九八年動工,二○○四年完成。工程將梧桐河拉直成一條大雨水渠,兩岸築起多條堅固的水泥大橋,所有因氾濫而來的困擾和修橋工夫都沒有了。散村村民以為安樂日子終於來到──誰知隨着治河工程而來的,是毀家滅村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這下大家才懂得,治水純粹為開發鋪路。仍然務農的村民也發現,工程並沒有考慮農業用水需要,排水渠令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抽水灌溉菜田愈來愈困難。

面對比洪水兇猛的東北推土機,村民要發揮比當年治水大多少的力量,才能守住梧桐河邊的家園和田地?

東北評論:發展要有數字 更要有質素



發展要有數字 更要有質素



梁振英是個專業測量師,數口精,由他撰寫的第一份施政報告,香港的整體城鄉發展被約化為土地開發及房屋發展,而土地開發和房屋發展也被約化為土地面積、單位數目和落成年份。面對數口同樣精叻的香港市民,對這份施政報告的讚賞和批評都圍繞着當中提出的數字。讚賞他的說特區政府為未來幾十年的土地發展方向打了個底,填海和開發新界鄉郊加起來的土地面積超過四千公頃,批評者則說他沒有增加短期公屋供應,超過二十萬輪候家庭大嘆上樓無期。

但城鄉發展除了數字外,還有更多我們需要灌注精力的部分。開發多少土地和提供多少新單位固然值得大家關心,但「如何開發」其實同樣重要。今期東北區報專題探討北區各項新開發計劃對一般居民生活可能帶來的累積影響,並以元朗區的發展作為例子。前車可鑑,如果我們真的接受北區要在目前的三十萬人口上再增加五十萬,則我們必須盡快檢討天水圍等新市鎮模式的缺點,並且敢於修正目前如箭在弦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

新市鎮作為戰後香港城鄉發展的重要部分,其原型是與香港的工業化同步前進的。荃灣、觀塘、沙田、屯門、大埔、元朗、粉嶺/上水等第一和第二代新市鎮,都是與毗鄰的工業邨共生,工業為新市鎮的基層人口提供就業機會。另一方面,成功的新市鎮核心總有其特色,包括圍繞着原有墟市發展(如元朗或粉嶺/上水),或者是較易發展起「公共生活」的街區布局(如荃灣和觀塘)。到了將軍澳、馬鞍山、東涌和天水圍那些於八十年代規劃的第三代新市鎮,沒有了蓬勃的工業支撐本區就業,再加上大財團壟斷生活和消費空間的「地產霸權」式設計,結果變成一個又一個沉悶的「睡房社區」。付得起車費的居民都湧到市區或附近的老市鎮活動消費,元朗墟因此就被「逼爆」了。

香港政府三十年後再次在新界北和新界西推動大型市鎮發展,可惜的是,正如杜立基規劃師所言,政府沒有發展出一套比以往進步的規劃觀,令人相信新發展出來的市鎮會逃出天水圍「睡房社區」的命運。沒有好的城鄉規劃下進行的土地開發,不單浪費土地資源,也不能帶給香港人更優質的生活。更糟糕的是,特區政府沒有想法之餘,卻沿用殖民時代的高壓做法,把原有活力充沛的鄉村社區和經濟活動徹底消滅,還指責站出來維權的基層村民和農民阻礙香港市民安居的機會。

未來一年將是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的關鍵時候,我們期望香港市民不單止着眼於數字,更要跟新界東北三區的村民一起,探索一條令城鄉得以共生,同時令市民得到更優質生活的規劃方案。

東北答客問:北區學額荒何時了?


北區學額荒何時了?
蔡樺@粉嶺北農村及居民聯席



問:政府表示,新學年北區將欠1400個小一學額,較去年欠700學額增一倍,北區學額荒何時了?

答:北區學額荒之所以愈來愈嚴重,是需求和供應同時出現問題所導致。

需求方面,父親是香港居民、母親非香港居民的「單非嬰兒」出生數目,近年已逐漸回落,2011年的數字有6110名,但父母皆非香港居民的「雙非嬰兒」出生數目,則由2003年的2070名激增至2011年的35736名(見左圖)。適齡入讀小學的「雙非兒童」數目愈來愈多,到2016至2017年達至高峰。再加上深圳市政府由本學年起嚴格執行不取錄港澳學生的政策,又撤銷報讀私立學校的學費津貼,令大量港藉學童轉到香港升讀小學。

國內官員以為香港政府早有預備,實際不然。雖然香港政府在2012年中發表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二零一二年進度報告書》,估計有92%「單非兒童」和52%「雙非兒童」最終來港定居,並以此來規劃學額供應及建校計劃,但時任政務司司長林瑞麟明言不會大幅增加學額,只會擴建元朗及北區六間村校。他表示:「邊境設施處理跨境學童的能力,與新界北區有限的學額,無形地限制了可以回港接受教育的學生數目,亦限制這些學童對我們的教育系統與資源造成的影響。」

簡言之,特區政府去年仍然實行「鴕鳥政策」,以為不提供足夠學額就會令需求下降。到新政府上場,2013年小一統一派位接受申請,才驚覺北區小一學額短缺情況嚴重惡化,大量本地兒童被逼跨區上學。教育局唯有推出臨時措施,要求小學每班加收學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被教師批評影響教育質素。

由於2012年後雙非嬰兒數目又會大幅減少,總體學童數目也會隨之大起大落,政府似乎只打算以特殊措施,強逼目前的學校系統「硬食」十幾萬「雙非學童」。因此,未來幾年入學的小朋友,將要繼續承受人口政策失誤的惡果,繼小學後,中學也會出現問題。

東北活動歡迎你!

活動一:
古洞北導賞團
日期:2013年3月17日
時間:下午2至5 
費用:60元 
集合地點:河上鄉居石侯公祠(由上水專線小巴站乘51K至河上鄉總站)
聯絡及報名方法:90904293(李先生)
內容 :
一) 新界東北計劃的主要問題
二) 今日塱原的景觀
三) 古洞公立愛華學校
四) 鄉村工業
五) 了解鄉郊生活及交流對政府計劃的意見
包任食豆腐花及水



活動二:
打鼓嶺坪輋邊境導賞團
時間:三月不定期星期六日,下午2時至5時(約三小時)
費用:每位 $60(包家鄉小食及飲品)
集合地點:打鼓嶺鄉事委員會(遊樂場)
前往方法:粉嶺火車C出口乘52K小巴
每團:15人
歡迎團體報名預約
聯絡及報名方法:祝小姐67996799
E-mail:pingchetkl@yahoo.com.hk

活動三:
粉嶺北馬寶寶生活墟
日期:每月第二及第四個星期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5時
地點:馬寶寶社區農場(粉嶺馬屎埔村)
查詢:黃小姐9724 3519 

全文下載 及 出版資料



全文下載,請按此處


出版資料
出版:粉嶺北農村及居民聯席、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古洞北發展關注組、土地正義聯盟
支持團體: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編輯委員會:區國權、蔡樺、蔡原昇、朱凱迪、連佩怡、李肇華、胡應麟、周豁然
攝影:謝柏齊、John Choy、何家豪、Alex Lee、胡應麟
排版:丁曉嵐
印量:20000份
出版及派發:每月逢十五日於粉嶺及上水火車站及區內各商店及公共設施派發
聯絡地址:元朗安寧路2-8號冠煌樓B1閣樓土地正義聯盟
聯絡電話:92242763區先生
聯絡電郵:contact@landjusticehk.org
網頁:www.facebook.com/nentnewsletter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不要大陸電池菜 給我新界菜!


不要大陸電池菜 給我新界菜!
 記者:胡應麟@土地正義聯盟


上月有傳媒揭發,廣州有菜農以「垃圾肥」種菜,內有廢棄電池塑膠廢物舊藥樽等垃圾,全都有毒又難分解,吸收了毒肥的毒菜很可能已流入本港。熟悉中港蔬菜市場的菜販透露,政府的驗菜系統漏洞處處,很多供港蔬菜來歴不明,安全成疑。相較下,新界菜在安全及品質上都較有保證,愈來愈多識貨的捧場客親往本地農場買菜。需求明明龐大,政府偏偏不斷糟蹋新界農田。



粉嶺坪輋街坊鴨仔從事蔬菜批發近廿年,閱菜無數。他說:「新界菜比較內地菜青綠,靚好多。客人見到新界菜特別開心,會黎搶。」

批發商:七成菜販輸入沒保證的大陸菜

鴨仔說,大陸供港蔬菜,如果經本地批發市場進口的蔬菜,都會有清晰的標籤系統,可以追查產地來源及安全質素。但很多菜販為減成本,都會繞過批發市場,節省手續費,直接從內地的個體戶輸入蔬菜。這些個體菜戶的蔬菜來歴不明,安全沒有保證。電芯毒菜就有可能以這種途徑輸入香港。

問題有多普遍?「單計街市菜販,有七成菜檔的菜不是來自批發市場,市民買到大陸個體戶蔬菜的機會相當高。」

Irene Maggie是上水街坊,以往一直在區內街市買菜,但自粉嶺馬屎埔村馬寶寶社區農墟開張後,便成了農墟的熟客。她倆每星期一次,從上水步行三十分鐘來買菜。Irene說:「以往每日也要去街市買菜,因為很快腐爛,每次不能買太多。但於這裡買菜,就可買夠一個星期所需份量。本地生產比較新鮮,沒這麼快爛。Maggie和應道:「知道不是大陸菜,而且不用化肥農藥,吃得比較安心。」其實,街市菜比較易爛,也跟蔬菜的生產方法有關。鴨仔說,大陸菜通常以谷肥的方法生產,以菜心為例,一般要四十九日才有收成,但谷肥菜心三十日就收。

人民幣升值 香港本地菜需求再現

自八○年代起,大陸菜以低成本壟斷香港市場,但近年隨著大陸經濟起飛,兩地匯率差異,加上天氣不穩等因素,大陸菜生產成本上漲,和本地菜差距日漸收窄。鴨仔相信,新界種菜業正走出谷底,開始復甦。SindyHealth Family 的負責人,近年就是看見本地有機蔬菜的市場潛力,故投資自家種植,網上包銷有機蔬菜。她在坪輋覓得合適的沒污染農地,可惜當經營漸上軌道,政府又說要收地。「土地非常重要,我也投入了資源做了很多基建,不能說走便走。」

Sindy認為,本地蔬菜已經供不應求。本地農業,絕對大有可為!

社區實驗農場每月收兩噸廚餘


社區實驗農場每月收兩噸廚餘


堆填區快爆滿,固體廢物中廚餘佔四成,每日超過三千五百公噸。政府雖於社區及學校推行廚餘回收,卻因長期漠視本地農業發展,農地被徵收或被迫荒廢,導致肥料難有出路。粉嶺馬屎埔村的馬寶寶社區農場,為了證實本土農業對處理城市廚餘的巨大潛力,近年於粉嶺聯和墟積極回收廚餘,製肥種菜,每個月能消化兩噸廚餘。

農夫智豪每日也會到聯和墟收集廚餘,有時也會把農場生產的蔬菜回贈幫忙的店鋪。採訪當日,我們從三、四間茶餐廳及椰汁店收到四、五十公斤咖啡渣、茶渣、切剩的紅蘿蔔和雞蛋殼等等。這些店已為農場穩定供應廚餘約兩年,店主普遍支持和欣賞農場回收廚餘,原因非常簡單,就是認同「社區農業」把無用的東西變得有用,有價值。

馬寶寶農場面積僅二萬平方呎(零點二公頃),是個小型農場。全港目前有約三百公頃種菜農地,以及四千公頃荒廢農地,不少是被地產商囤積。若參考馬寶寶的處理量,四千三百公頃農地每個月可以吸收四萬二千五百公頃廚餘,相當於目前全港廚餘總量的四成!再有廚餘廠加入處理的話,解決本港廚餘問題就再不是幻想。

智豪說:「種菜用的花生麩粉要二百元一包,很貴,所以善用社區廚餘堆肥,其實也是替農夫慳了成本呢!」

買菜貼士:菜心包心菜最易藏農藥


買菜貼士:菜心包心菜最易藏農藥


常規蔬菜種植最出問題的地方有三方面,一是水源泥土受污染,二是化學肥料有問題,三是殘留殺蟲劑。殺蟲劑方面,由於菜心四季都有需求,非時令的菜心特別惹蟲,農夫也要噴更多殺蟲劑。另外,食包心菜時也要特別留意,因為農藥會困在一層層的菜葉裏,容易積累。最好當然是到就近的本地有機農場或有機農墟買菜,並親身了解蔬菜種植的過程,還要記得「不時不食」的道理,盡量選擇當季時令蔬菜。

東北動態


東北動態

三百東北村民元旦遊行「守護香港」
區國權@土地正義聯盟


超過三百名東北三區村民(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在元旦日組成大隊,參與由民間人權陣線發起的元旦遊行。村民希望向政府及香港市民表明,不應選擇大規模開發新界東北,破壞珍貴的農田及逼遷數千村民。

當日村民兵分兩路,一隊舉着「守護香港、保衛東北,保家護農,撤回計劃」的大橫額,從維多利亞公園出發參與遊行,一隊村民則在天樂里擺設街站,派發《新界東北區報》創刊號。三區村民當日派發超過五千份區報。

當天,三區村民,有年老村民,有小朋友,有一家人一齊遊行,老人家更千辛萬苦也要行畢全程,顯示決心,勢要撤回新界東北發展規劃。三區村民組織希望,透過參與元旦遊行,讓市民及遊行人士明白梁振英並沒有以香港人利益為先,更沒有為香港推行可持續的發展。三區村民更踢爆政府的新界東北計劃,有八成土地是用來建豪宅,是不折不扣的「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計劃。

「土地霸權」是民陣元旦遊行要批評的民生議題之一。東北三區村民也安排在灣仔開始負責帶領遊行,藉以向公眾說明梁振英政府發展新界東北,其實是繼續維護財團利益,而刻意製造「住房慌」,寧願違反程序(諮詢)公義,目的都是為財團增加土地供應。除了元旦遊行外,三區村民在一月份亦繼續行動向政府施壓,包括於一月十二日晚到政府總部舉行「東北之夜」集會,以及在一月十六日施政報告宣讀當日到政總示威。


古洞村公所被寫「諷刺大字」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在古洞、粉嶺北和坪輋區內引起不同群體的激烈爭議,原居民地主傾向支持計劃,但非原居民則反對地主及相關人士出賣居民利益。上水古洞村村公所的外牆在十二月廿三日,被人寫上諷刺字句。古洞煙寮區北村村長返回村公所時,發現村公所二樓的「古洞村公所」牌匾,遭人用紅油在中央加上「私人」二字,村公所地下外牆側邊及對開一條行人天橋牆身,亦被人用紅油及黑油噴上「私人俱樂部 黑箱作業」的字句,警方列作刑事毀壞案處理。古洞北發展關注組表示,事件顯示有村民不滿村公所運作。


東北三區20131月活動


112晚上 東北三區村民到政府總部舉行「東北之夜」,向公眾講解反對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立場
113下午 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舉行村民大會
113下午 粉嶺北馬屎埔村馬寶寶社區農場舉行生活墟
116上午 東北三區村民到立法會向宣讀施政報告的行政長官請願
121下午 古洞北發展關注組舉辦古洞導賞團
127下午 長春社 x 馬寶寶社區農場 x 有機農友會 x 綠田園基金等主辦「香港農業論壇」於理工大學舉行
127下午 粉嶺北馬屎埔村馬寶寶社區農場舉行生活墟
128日    東北三區村民到立法會申訴部與議員開會

東北農工商:上水華山村「鄉土學社」


上水華山村「鄉土學社」
蔡原昇@坪輋

走進梧桐河畔,一片菜花田,探訪年輕農夫與鄉土學社。

鄉土學社,位於上水華山村,背山面河,田裡種植蔬菜,環境非常簡樸清幽。不需什麼包裝佈置,亦如同城鎮邊陲的世外桃源。

學社是由四位分別執教歷史、藝術、體育及心靈教育的粉嶺心誠中學老師,於二一二年夏季共同創立。老師們開辦農莊的目的,是致力推動鄉土教育,從農耕、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等範疇向土地學習,和同學一起重新認識生活。其中一項學社致力推動的,是地區口述歷史工作。現在核心成員共有七位。

鄉土學社和粉嶺馬寶寶農場一樣,行社區農場的路線,即是取諸社區,用諸社區。鄉土學社農夫從上水石湖墟食店回收的廚餘,每天少則四十至五十公斤,多則九十公斤。目前的收成主要送往馬寶寶農場逢星期三及星期日的農墟出售,最近的作物有各式蕃茄、西蘭花、生菜和茼蒿菜等。學社全職農夫Herman希望當產量提高後,能夠在上水石湖墟設銷售點。


Herman是心誠中學的舊生,在機緣巧合下重遇老師,最後得到四位老師的信任,肩負起管理農場的工作。Herman對種植的有濃厚興趣,雖然經驗不足,但他抱着「可以做點解唔做」的心態嘗試,如今種植技術終於開始上手。Herman興奮地說:「唔使再用個盆嚟種,可以種嘢到地下啦!」他也在種植中重新了解土地的意義。

Herman說,有機農耕重視環境的可持續性,希望盡量減少使用機械,這並不是一件易事,要不斷學習和改良方法。他們希望更多人了解到學社的農產品,是用廚餘和土地,加上農夫的汗水換取得來的成果,改變市民對垃圾和廚餘的誤解,並養成健康生活模式,減少浪費。

每當收成後,農夫把產品推往銷售點,路人都不期然地向蔬菜行注目禮,也問及到生產情況。令社區更多人關心有機耕種,正是鄉土學社的目標。

有朋友詫異地問他,上水還有牛?還有農田?他答道:「新界東北不是香港及九龍等的市區。」農業是新界鄉郊的重要產業,雖然他住在附近,但亦只是在去年八月中旬才得知政府打算進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Herman看到政府的宣傳廣告,只覺得這是一個地產項目,另一個倒模式的城市化發展。他希望香港可以維持多樣化的環境,也希望農業的地位得到肯定,並且能夠繼續發展。

天氣異常、人手不足、技術缺乏,銷路不廣,學社面對種種困難,但這些都不比政策的短視可怕。希望學社能與上水社區共同成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預約參觀。

小資料


名稱:鄉土學社
項目:社區農業、地區口述歷史、社區導賞團
前往方法:沿龍琛路一直步行過梧桐河,過橋後轉左行五分鐘可達
聯絡參觀:阿沈 98078327 / Herman 92130671

東北人在香港:坪輋,住一輩子的家


坪輋,住一輩子的家
連佩怡@土地正義聯盟



張貴財,人稱財哥,在坪輋居民大大小小的活動中,總能看見他的身影。別人可能覺得財哥很神秘,又或者猜想他是不是老闆,不用愁工作。實情是,財哥不是老闆,但他的工作又的確很神秘。

「我做的是幫化糞池、流動厠所吸糞。」

原來財哥是一間流動厠所公司的員工,負責吸糞。「我的工作其實很簡單,一條喉加一個泵,就可以開工,一點也不神秘。每到一個服務點,接駁喉管,開動摩打,打開厠所門,先吸掉厠面的骯物,再把喉管放進坑內。吸乾淨後,就往坑裡倒消毒藥水,最後更換香精。」財哥淡淡地說。

由於沒有硬性規定上班時間,財哥選擇凌晨三時起床工作。他負責的地區包括九龍及大埔,以地盤裡的流動厠所及近郊民居的化糞池為主。選擇凌晨時段工作,主要是為避開日間比較繁忙的交通,也減少對旁人的滋擾。

第一天返工吸糞:我想跳車

吸糞是厭惡性工作。在這行工作了六年,遇過閒言閒語,甚至惡意相待,財哥表示自己經已能夠應付自如。然而,豁達的背後,原來都經歷過一些心理關口。

回想第一天工作的情況,財哥直言:「我想跳車!」以前財哥在地盤駕駛泥頭車,常有機會接觸吸糞工人,「我和那些人打招呼後,心裡會想:『真折墮!我一定不會幹這行的!』最後竟然天意弄人,輪到自己。」生意失敗後又失業,最後竟然淪落到要去做自己曾經最看不起的工作,鬱結在心,令財哥得了抑鬱症,要吃藥看醫生。

直至遇上一名日本籍同行,是其他公司的高層。當時貨櫃碼頭的大型化糞池淤塞了,那日本人竟然二話不說,穿起一件半身式的保護衣,就跳下池,涉糞而行,徒手啟動閥門。「明明他可以吩咐其他人做,但他偏偏自己去做,完成後還面不改容。外國人都可以,為什麼自己看不開呢?」財哥說他真的看傻了眼,而看傻了眼之後,就是徹底開懷了。

財哥自言這一生經歷很多。在坪輋出生,曾經為工作而離開香港,又因為太想家而回來;經營過運輸公司,擁有過財富,但壓力大,以致情緒暴躁;後來還要做自己曾經最看不起的工作,結果得了情緒病,但最終也看開了。自從財哥接受這份工作後,人生觀也改變過來,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學會放開無關痛癢的東西。

搞好導賞中心 帶動居民參與

人生兜兜轉轉,最終回到坪輋。財哥覺悟到,這裡是心中最重要的樂土,因為老婆在身邊,爸爸媽媽用血汗搭建的家仍在,還有以兄弟姊妹相稱的鄰居。

毀家滅園的擔憂雖然纏繞著財哥,但他每天醒來,仍有很多想做的事,他說:「我想把環境打理好,收拾一下堆積的垃圾,也嘗試在導賞中心前的空地種菜。導賞中心搞得好,還可以帶動區內其他居民主動參與。」

「這一刻,我見到成村人團結齊心,那種快樂蓋過了被拆屋的擔憂。所以我仍然覺得我會在這裡住上一生一世。」財哥表情輕鬆,語調卻是堅定的。

東北史地生態:上水古洞的「洞」


上水古洞的「洞」
鄭家驊@坪輋

 上水古洞本是一條小村,位處雙魚河以西,東北為河上鄉,東連燕崗,東南接金錢村。古洞村被粉嶺公路從中穿過,現分為南北兩村。

香港有不少以「洞」為名的地方,例如沙螺洞、萊洞和上水古洞。不少人根據古籍《集韻》:蠻人所居曰峒的記載,認為香港叫「洞」或「峒」的地方,有可能是古代「越蠻族」聚居的地方,相當於一條村落。「上水古洞」可能就有古「越蠻族」人在此居住過。

今天的古洞村不是原居民村。大部份村民在一九四九年前後,從內地逃難而來,因親戚朋友的關係,定居古洞村。起初,大部份村民為原居民耕田,以務農生,住的是簡陋的木屋,所以古洞一帶建有不少寮屋。

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古洞村步入興盛的發展階段。村民的經濟條件改善,不少人向原居民購入土地,除了興建棲身的居所,也開始建立中、小型工業,例如醬油廠、手袋廠、手襪廠等。

為了供應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古洞也發展了當區的市集,形形色色的攤檔,經營糧油雜貨,以至車房、超市……。直至一九八四年,港府因興建環迴公路,收回市集所在的土地,市集只好被迫結束。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古洞村開始步入穩定期。由於港府大力推行興建公屋計劃,很多古洞村村民遷入公屋居住,古洞人口日減。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因為村內人口數目下降,大量田地荒蕪,原居民便開始把土地出售,或改作貨場之用。

區內有前身為客家大宅的私人古蹟──「仁華廬」,此宅是印尼華僑楊雁友所建。客家人楊氏曾在印尼經商,後來返港居住。此大宅約於一九四五年成為私塾「愛華學校」的校舍,至今有七十多年歷史。當年,私塾有兩位教師,負責教授三、四十個學生,據曾經在「仁華廬」學習的長者憶述,五年級時所學的都是古文。



後來,古洞村人口增加,為了應付村內孩童的學習需要,加上港府容許每條村可以申辦一間學校。第二代愛華學校便於一九六年正式成立。高峰時期,全校共有十八班,每班四十五人,人數高達八百人。一九八五年,愛華學校遷往第三代校舍,至二○○八年遭殺校。現址在每年觀音誕,村民都會借用來設敬老宴。

過去,古洞村共有四間茶樓,現在只剩下一九六一年開業的「錦益茶樓」依然屹立,營業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由於茶樓位於村口位置,很自然就成為村民聚集的地方。茶樓每天坐滿上了年紀的村民,他們除了飲茶,也會在茶樓內打麻將,共話往昔逸事,評論當今時政。畢竟,村內可供他們撫今追昔的地方,已逐漸消失了。




到了今天,村內居住的,大多是年老村民,他們的暮年心願,都是希望繼續在村內安居,直至終老。

政府計劃把古洞北發展為新市鎮,所以當年興建落馬洲支線時,在列車駛過塱原濕地後,早已預留一個地底車站──古洞站據說暫時以鋼板分隔行車通道和月台預留結構這裏該是你在上水古洞,可以找到最大的「洞」了。

東北評論:放下情緒 耐心面對土地問題


放下情緒 耐心面對土地問題



最近揭開報紙,有關土地與房屋的消息鋪天蓋地,港大民意調查計劃的最新結果也顯示,市民認為政府在新一年最需要處理「房屋問題」。特首梁振英更帶頭將問題簡單化和情緒化:尋找土地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而誰阻礙政府尋找土地,市民應該向他們出聲喝罵(Shout At Them)!市建局主席兼行政會議成員張震遠呼應特首,將大角嘴重建項目裏面一位不肯賣舖的業主揪出來公審,讓他被街坊指罵「阻住地球轉」。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一個完全未進入法定程序,未獲通過,而且起碼十年後才落實的項目,最近也經常被政府拿來當作解決眼前房屋問題的關鍵。因尋找土地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被逼遷的數以千計鄉村非原居民,又成了市民埋怨「阻住地球轉」的對象。

簡單化和情緒化,是政策討論的大忌,房屋問題尤其如此。當我們聲稱全民目標一致要住屋時,其實城市裏不同的人,所要求的東西很不一樣。二十萬個正在輪候公共租住房屋的家庭,他們不求從樓市賺錢,只希望政府增加公屋建屋量;希望「上車」買樓的市民,會想政府增加供應令樓價下跌,以及政府資助他們買樓;持有自住物業,或者如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那類擁有數以十計物業的有錢人,房屋是投資保值的工具,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想樓價大跌。

政府要市民相信尋找土地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但正如專欄〈東北答客問〉所述,刺激香港樓價持續攀升的最重要因素是聯繫匯率,而不是供應量。而且,政府在平衡政治風險後,根本不會以人為政策拉低樓價。希望政府令樓價下跌讓自己容易點「上車」的市民,需要考慮這點。

還有一些人打算趁市民情緒高漲時混水摸魚,恆基地產的四叔是最高調的一位。四叔最近宣布,自己囤積了很多新界農地,如果政府免補地價的話,可以建些「平價房屋」賣給市民。大家都知道,四叔之所以這樣說,不是因為他特別關心香港人,而純粹是因為公司多年來囤積了很多農地,也逼遷了很多農民。

但是,四叔囤積了農地不等於農地就應該拿來建屋,只要我們加入環境的因素去考慮,政府實在應該先收回在過去幾十年被破壞的新界露天貨倉用地來建屋。上千公頃已被破壞的貨倉用地,一來提供住宅單位,二來也改善新界的環境。在那些土地上,政府也可以按市民的需要,多建公屋和免去部分地價的居屋。以政府現時的財力,絕對能做得到。

至於四叔和諸多地產商囤積的農地,正報今期的專題報道,應該重新開發為一個又一個有機蔬菜農場(足以發展五百個每個五萬平方呎的農場),一方面為香港人生產又平又靚又健康的有機蔬菜,一方面成為處理城市廚餘的大基地。城鄉重新達平衡,生生不息,豈不妙哉?

香港住屋問題,從殖民地早年起已經存在,利益群體眾多,問題糾纏不清。市民不用指望梁振英振臂一呼就可解決,現在第一步要做的,反而是放下情緒,停止責罵,以發展出真正深入的討論。

東北答客問:增加土地供應樓價就會跌?


增加土地供應樓價就會跌?
蔡樺@粉嶺北農村及居民聯席




































問:市民經常被告知,只要政府增加土地供應,樓價就會跌,到底是不是真的?

答:在梁振英剛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增加土地供應是一大重點。政府一貫的口徑是:因為樓價貴、市民置業難,所以要增加土地供應來起樓。但其實,增加土地供應未必等於樓價會下跌。

首先,現行法例並無規定私人住宅落成後,必須在多少時間內發售。地產商為免拖低樓價,會控制供應,把單位逐少推出市場。去年十月,環保觸覺的調查便發現恒隆、新世界、恒基等地產商旗下多個樓盤有兩成至一半單位落成多年仍未出售。可見即使土地供應增加,發展商仍可收緊單位供應,令樓價高企,市民自然難以置業。

不過除了供應量,房地產學者姚松炎自去年多次受訪及撰文指出,影響香港樓價的最重要因素,其實是聯繫匯率。近年美國大印銀紙,在聯繫匯率機制下,港元隨之貶值,令市場對資產需求增加,推高樓價。而美國以至全球息口持續偏低,遊離資金流入樓市,也導致樓價上升,與香港人的購買力越拉越遠,香港繼續建屋,投資者只會繼續入貨。樓市這種周期性的起跌,是聯匯制度的副作用。

事實上,香港的住宅數目一直多於家庭數目(二○○一年分別為260萬及237萬),可見香港的房屋問題不是供應不足,而是供求錯配,以致有人無屋住,有屋無人住。但特區政府多年來的政策是鼓勵自置物業,它根本不會推出任何會導致樓價大跌的措施,否則會影響現時大量業主的利益。即使土地供應增加,希望上車的小市民也未必受惠。

東北活動歡迎你!


活動一:
香港農業論壇: 農業是都市的重要構成



如果,您同意「農業不應該是城市發展的犧牲品,農地並不是地產商的肥豬肉」,請容許我們以更務實、更多元的角度告訴您,農業在一個城市中的功能與價值。

127日,多位關注本土農業、蔬菜供應及發展議題的講者雲集理工大學,誠邀關心香港永續發展的你參與論壇,重新發現本土農業的價值與新路向。

日期: 27 ()
時間:14:00-18:00
地點:理工大學 TU201
主辦:長春社、馬寶寶社區農場、有機農友會、綠田園基金、香港社會經濟聯盟
協辦: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綠色和平、綠領行動、環保觸覺
報名:請填妥網上報名表格留座  http://goo.gl/eR8tU  ( 費用全免,先到先得 )
查詢:(馬寶寶mapopo.community@gmail.com

活動二:
粉嶺北馬寶寶生活墟




地點: 馬寶寶社區農場(粉嶺馬屎埔村)
日期:1月27日(日)及2月24日(日),以後每月第二及第四個星期日
時間:11:00-17:00
活動內容:農墟市集、手作攤位、文化交流講座、電影放映、音樂會
免費入場,歡迎擺檔﹝每個攤位基本收費$50
查詢:Zoey Wong 9724 3519 / mapopo.home@gmail.com
如何前往:在粉嶺火車站A2出口乘小巴52A/54A/56A到總站,步行五分鐘至馬適路,沿交通燈過馬路後有指示牌引領前往

活動三:
打鼓嶺坪輋邊境導賞團




村民導賞這個邊境區域的農業、村落,探索鄉郊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主辦: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
日期:120() 127(成團
時間:14:00-17:00
費用:每位 $60 (包家鄉茶點及飲品)
集合:打鼓嶺鄉事委員會大樓 (遊樂場)
交通:粉嶺火車C出口乘小巴52K
歡迎團體預約及報名:祝小姐67996799 / chukyinyu@yahoo.com.hk